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营销学院 » 行业动态

医美不是那么“美”:种草日记造假,医疗事故频发,一年数千家医美机构倒闭

2020-10-07 00:05:40

“颜值即正义”已经为越来越多人群所认可,随之而来的是“颜值经济”即医美行业的大爆发。然而,发展过快带来的各种问题,在医美行业一个也没落下。

近期,更美被多位明星起诉,给医美行业的2019年画上了一个不完美的句号。蒙眼狂奔的医美行业事故频频,监管出手整治,行业进入洗牌期,一年中就有数千家医美机构倒闭。

“颜值经济”崛起,医美市场规模已超2000亿

近年来,在“美丽诱惑”之下,医美行业的规模日渐壮大。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医美产业市场规模达2190亿元,预计到2021年,这一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大关,行业规模处于持续扩张的状态。

与此同时,中国医疗美容行业的渗透率不断攀升。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18-40岁女性中,中国医美用户渗透率为7.4%,韩国为42.0%,二者之间有近6倍的差距。可见,中国医美消费还有近6倍增长空间,未来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对比国外成熟市场,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是世界第三大医美市场。基于庞大的消费群体和人口优势,医疗美容行业有充足的市场空间,发展前景广阔。随着90后、00后等年轻一代成为消费主流,颜值消费成为消费升级下的一大重要分支,男性和女性对于外貌的追求越来越强。未来在中国消费者对待美容观念的开放、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国民消费能力的上升条件下,医疗美容行业将持续高速增长。

麻烦不断,医美平台遭明星集体起诉

然而,医美市场高速增长的背后,却涌现出各种乱象。

近日,互联网医美平台更美APP的运营主体北京完美创意科技有限公司遭马苏、王欧、刘诗诗、李易峰、张雨绮、张艺兴、王一博、秦岚等多位明星起诉,案由均为网络侵权责任纠纷。

面对明星发起的侵权诉讼,更美表示,从未使用明星照片做宣传,已在积极地和当事人沟通,有的会和解,有的会逐步拿到授权。目前,更美公司新媒体部门、法务部门以及外部顾问已在一起探讨有无能满足多方诉求的方式,更美也愿意接受媒体与政府的监督和监管。

据天眼查,北京完美创意科技有限公司共有26条因肖像权纠纷而被他人或公司起诉的信息,全部为明星,最早是在2016年,原告为周冬雨。此后每年均有肖像侵权纠纷起诉,其中2019年多达14起,原告包括赵丽颖、佟丽娅、靳东、张予曦、胡杏儿、唐嫣、李冰冰、黄晓明等。

旧患未除,美丽日记仍有造假

作为连接医美机构和消费者的第三方平台,医美平台的侵权起诉只是揭开了医美行业乱象的冰山一角,而日记短评造假、代运营灰产盛行等“旧患”不但未铲除,反而愈演愈烈。

作为塑造新氧医美社区生态的重要内容,“百万真人变美日记”“权威医生在线答疑”“美丽日记”“医生问答”等栏目,被当作新氧APP的主要宣传点。

然而,2019年7月,“互联网医美第一股”新氧平台商家售卖违禁药物、医美种草日记造假等问题相继被曝光。有媒体报道称,新氧平台“美丽日记”、用户评价存在造假刷评现象,有商家对假“美丽日记”明码标价为2000元一套,手术前后对比图数百元一套,形成一条龙服务的网络黑产。

新氧方面彼时回应表示,对触碰安全红线的机构“零容忍”,对违背真实性的信息、影响平台价值的行为“零容忍”,并对相关产品和机构采取了下架、封禁等处置措施。

新氧虽然迅速下架涉事机构,封禁造假日记和账户,但遗憾的是,大量违规项目仍在架,新氧一边声称加强措施,一边却一再“打脸”。

2020年1月6日,《财经国家周刊》在微信公众号上刊登了《新氧医美乱乱乱乱,曝光之后还是乱》一文,指出在新氧平台上,涉嫌违规项目照常上架,美丽日记仍有造假,代运营灰产盛行,求美者维权艰难。对此,新氧暂未对外作出公开回应。

顽疾难解,非法医美、医疗事故频发

虚假宣传之外,非法医美、医疗事故频发都是医美行业的顽疾。其中非法医美又是导致医疗事故高发的一大因素。

据北京商报此前报道,2019年7月,大连某女士在医美机构进行隆胸手术,手术开始4小时后,该女士出现心脏骤停,在送往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另据《2018年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国内90%以上的医美事故都出自三非之地,即非正规机构、非正规医生、非CFDA药品。

由于行业准入门槛低,非正规机构远远大于正规医美机构。正规诊所少,持证上岗的医生更如熊猫般珍贵。据中国数据研究中心、中国整形美容协会2018年发布的《中国医美“地下黑针”白皮书》数据显示,中国合规的医美行业执业者大约1.7万名左右,但非法执业者数量超过15万名,数量将近合规医师的九倍。在“黑医美”市场中,每10名医美从业者中,就有9名“黑医生”。

旺盛的需求和漫长的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催生了大量无证人员非法上岗,引发行业乱象。2019年11月,央视再曝医美乱象:割双眼皮、垫鼻子三天学会。在那之前更有媒体报道,2019年6月,天津某医疗美容诊所办的“微整形全科班”,宣称7天便可速成出师。12名学员中,9人无任何医学知识背景。

培训机构没资质、培训过程不规范,如此“速成班”培训出来的医美从业者,到底是美容师还是“毁容师”呢?你敢来美容整形,我就敢给你打针开刀,这赌的到底是从业者的勇气,还是消费者的运气呢?

行业洗牌,一年数千家医美机构倒闭

医美乱象不断,同时也成了投诉高发地。中消协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医美行业投诉达3535件,三年上升10倍多。

对此,监管部门开展严厉的整治。2019年3月,国家卫健委等8部门联合开展医疗乱象专项整治行动。2019年11月,国家卫健委要求各地对非法医疗美容等突出问题开展“回头看”,将医疗美容纳入国家监督抽查以及8部门联合开展的医疗乱象专项整治工作中。

监管趋严下,医美行业加速进入洗牌阶段。天眼查数据显示,经营范围含“医疗美容”的企业数超7.1万家,其中超过1万家企业显示经营异常,1600余家涉及法律诉讼。另据第三方数据显示,2016至2019年间,医美行业注销企业数呈上升趋势。2019年,倒闭的医美机构数量超过2600家。

亟需“动刀”,行业该如何“整形”?

医美产业事关消费者生命健康,乱象亟需“动刀”。从整个行业来看,统一标准势在必行。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部分医美市场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混乱,整个行业缺乏统一的科学标准去监管和规范,这些市场在技术类型、技术水平、手术流程、无菌操作等各方面参差不齐,业内也没有统一明确标准以及数据能够来定义手术的成功,医生和患者对手术效果理解不同带来了一定的矛盾,因此行业有必要统一标准。

另外,相关政府部门应要加强日常监管,加大对违规企业的整治打击力度。要严把医疗从业资质、证照以及相关药品、器械审批关。监管日常化和整治常态化,才能有效扼制不良经营行为和经营乱象,才能进一步规范行业秩序,培育良好市场环境。

事实上,对于医疗美容机构而言,保持医生资质齐全、技术及卫生水平达标,这是最基本的要素,也是保障其健康发展的根本。针对医疗美容行业的诸多乱象,各大医疗美容医院需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良性监督机制,完善“自纠”体系。

而消费者作为当事人,也应该对医疗美容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医美手术中的药品和手术刀作用于脸,效果不可逆。消费者应当提高安全意识,在医美消费前,了解医美机构相关信息,避免在违规机构中消费,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本文源自艾媒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