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营销学院 » 行业动态

生鲜电商连番折戟:“妙生活”停摆,80家门店全部关门,行业步入洗牌期?

2020-12-01 08:40:03

“得生鲜者得天下”,生鲜电商市场潜力无限,想要分一杯羹的人前赴后继。然而,但由于高额成本、产品非标化、品控难、产品损耗率高等原因,一部分生鲜电商遭遇经营困境,纷纷退场。近日,上海的生鲜电商“妙生活”悄然关掉所有门店。

据《央视财经》消息,妙生活在上海开的80家门店,已经陆续全部关门,不过公司没有拖欠员工工资和供应商的货款,登录妙生活的手机客户端发现,已经无法使用。归结妙生活门店关门的原因,妙生活方面表示,目前成本占到总价的30%到40%,而生鲜批发的毛利率却只有10%到20%,高额成本让他这样的企业短期内很难盈利。

公开资料显示,妙生活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主打水果等生鲜的电商O2O平台,通过线上预订、线下实体店等方式推广生鲜销售,隶属于上海妙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2015年,妙生活拿到钟鼎创投A轮500万美金投资,2019年上半年低调宣布获得今日资本B轮2亿融资。

从2015年到2019年,妙生活已经在生鲜赛道摸索4年,如今悄无声息的退场,可见生鲜电商看上去很美,但做起来并不容易。

近年来,社区零售和生鲜市场依托强大的资本力量,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迅速扩张。今年4月,首家1000平米的盒马菜场在上海盛大开业,随后苏宁菜场、美团买菜功能也接连上线,“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美团买菜”“食行生鲜”等主打“线上买菜”的生鲜电商也纷纷增加布店数量和推广力度。互联网巨头与资本的同时涌入,让这个电商赛道细分领域变得热闹非凡。

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中国生鲜电商行业商业模式与用户画像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从2016至2018年,中国生鲜电商整体市场规模稳步增长,2018年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预计2019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600亿元。

2018年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生鲜电商市场进一步发展成熟,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资本和巨头的加入、新型消费模式的挖掘也将使千亿级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从融资情况来看,在已披露的融资事件中,2019年目前融资13笔,融资约3.9亿人民币。2018年共融资22笔,融资约51.1亿人民币。与2017年相比,2018年融资笔数有所增加,融资金额相对变化不大且金额普遍较大,说明资本界仍看好生鲜电商行业,行业发展速度平稳。

中国生鲜电商行业投融资情况趋于稳定

然而,发展脚步太快,后遗症很快就显现出来,如生鲜品控难,食品安全存疑。近来盒马生鲜“标签门”等生鲜电商食品安全问题引起关注。生鲜商品品类多且杂,同质性强,储存时间短且非标化,损耗率居高不下,导致厂商难以对商品质量进行控制,存在成本控制与品质保证之间的矛盾。

并且,经营问题也接踵而来,部分生鲜电商公司陷入暂停服务、关店风波。12月11日,主打净菜配送服务的生鲜电商“我厨”官网和APP均已暂停服务。目前“我厨”的官网及APP均已无法正常打开。11月底,诞生于安徽的生鲜电商“呆萝卜”因资金链断裂、拖欠供应商货款,陷入关店风波,千余家门店歇业,于12月9日宣布“起死回生”。今年7月,首农电商被爆出现大量裁员,业务几乎暂停的情况;迷你生鲜则于10月底停止运营,彻底离场;而估值超10亿元的“鲜生友请”在今年5月上旬宣布全部门店暂停营业;美团旗下的“小象生鲜”4月份关闭无锡及常州两地的5家门店。

市场火爆一时,如今面临优胜劣汰。业内分析认为,生鲜电商发展获将进入快速洗牌期。那么,行业未来发展将何去何从?

仓储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

生鲜产品保鲜期短,品类多且杂,损耗率高达30%,导致生鲜电商难盈利。仓储管理是改善损耗问题的关键,通过仓储管理系统化和数据化,以及创新仓储模式,能够将损耗控制在良性的范围,从而实现盈利。目前行业已出现前置仓、线下门店、高超联合等创新仓储模式,未来在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商品品类、数量也随之增长的情况下,仓储管理模式也需要引进新的技术和模式,进一步完善。

全面数字化管理或成降低成本关键

与传统零售相比,新零售的本质就在于技术驱动,通过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链路、渠道进行管理,降低成本,升级用户体验。生鲜产品的保鲜期短、品质多等性质更是对供应、物流链路和库存、销售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供货环节,通过监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数据,可以实现销售预测,按需供应,减少商品积压和损耗。

健康和保健将继续成为未来的焦点

生鲜电商可以通过在线渠道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量身定做和增值的生活方式,便于用户找到想要的产品,过上更健康的生活。65%的消费者表示,在选择商品的时候,包装上清晰的营养信息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因此整个行业在帮助消费者实现健康生活方式上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富含(营养成分)”、“有利健康”、“不含(有害成分)”这些产品标签将能够有效吸引食材和生活方式有更高要求的用户。企业需要密切关注食品发展趋势,以保证他们能够满足消费者越来越多样和严苛的需求。

(本文源自艾媒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