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SaaS工具公司(5000字,尽力而为)
- 2020-09-25 22:41:55
如何分析SAAS工具类公司。
本文仍然以科普性质为主,SAAS工具虽然已经是比较细分的行业,仍然因为它们面对的客户千差万别,没有办法在较短篇幅全面介绍。
在上一篇《如何阅读公司年报》基础上,用SAAS工具举例,我们如何在某个细分行业完善自己的框架。
和传统做投资的人不同,我习惯的角度是,从采购SAAS工具的甲方角度,去全盘审视一家公司的价值。
企业服务是未来中国10年最有发展的行业之一,两个大的背景是:
作为曾经亲自做过企业服务创业的人,作为接触过很多知名企业高管的小学生,我的理解是:
SAAS工具的终极目标是通过不断对客户管理经营能力的提升,实现自身独特的平台、品牌价值。
公司的价值用一个公式(示意性)来描述就是:
说明一点,客户粘性挂了一个“n”,不同行业客户粘性的作用会相差很大。比如有的行业客户不会因为公司用户更多粘性显著增加(比如更纯粹的工具,CRM),而有的行业品牌越大粘性越高(比如强咨询属性SAAS工具。这里强调的是客户粘性一定分析时要小心。
SAAS工具领域,企业实现长期价值的载体是B、G端客户。
所以更需要通过第一步为客户创造价值(服务具体业务、服务特定行业)、第二步形成行业标准、第三步生成新商业模式,成就伟大的企业。
提高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产生新商业模式。
早期SAAS工具企业的短中长期发展,至少要有基于这样的思考才能够将自己与传统的“生意”区分开来;对于已经完成初级阶段的成熟企业,完成后一个阶段才能实现企业价值的进一步跨域。
我个人比较熟悉的是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习惯使用:赛道、赛车、赛手的框架进行分析。
《如何分析一家上市公司》里,框图使用的一些分析手法和指标,会落笔在这个框架内。
SAAS行业赛道分析方法:
作为一个典型的To B,线性行业,SAAS工具更为细分的赛道分析,强烈依赖于被服务企业的特征、和为客户提供的价值。
使用以下的分析框架对赛道进行判断:
我们把赛道用“泛用、专用”+“业务强结合、业务弱结合”进行4个维度的划分。
1)专用型的业务强结合SAAS工具。
直观解释就是面向特定行业主营业务的SAAS工具。比如房地产企业的BIM生态、比如制造业的ERP、比如投资行业数据库。特点是这样的赛道每个行业都有特殊的硬门槛:
把自己的核心业务拿来找外面人服务,需要给甲方一个理由为什么押上身家性命和你做。
目前来看这类SAAS的发展方向必然是PAAS化。(这个。。。我是亲自体会到的)。这类赛道一定是抱大甲方的粗腿才能获得高毛利,而抱粗腿的必然结果是需要有强大的落地和咨询团队配合。
这类业务明显的特征是,1个大甲方把核心业务交给你、10个大甲方把核心业务交给你、100个大甲方把核心业务交给你——其背书作用增长远超线性。
下手得早、考验投资眼光。
2)泛用型的业务强结合SAAS工具。
面向海量企业主营业务的SAAS工具,比如CRM、比如全网营销推广、比如协作。所有行业这些几乎都是和主营业务息息相关。特点是用户虽然数量巨大,但是需求也千差万别,也很具有挑战:
这类SAAS工具,走海量用户路线,入局者众多,产品、技术、销售、运营缺一不可。投资人下手太早容易死,分析师下结论太早容易打脸。
3)泛用型的业务弱结合SAAS工具。
所有企业都需要财务、法务、人力、品宣且不同行业差距和主营业务差距比,明显很小。举个例子,冶金企业的HR虽然和互联网HR有所不同,但是和两个行业主营业务差距比,还是太小了。准入门槛相对最小,很难体现增收端(下文会提到)价值,就要求企业具有以下能力:
这类SAAS工具最具有迷惑性的是有些企业增长和故事经常无法实现,泛用型的业务弱结合SAAS工具难度不低。因为不是主营业务,经常想不到、犯不上、顾不及创新。
4)专用型的业务弱结合SAAS工具。
老实说,这个类型的SAAS工具还真的不好找例子,没有新的故事也很难形成投资机会。比如我见过的,给自媒体工作室服务版权的,给私募基金管理LP的。确实,很难称得上是和现有主营业务有什么直接关联,除了特定行业别的行业甚至都意识不到这种需求。
所以很多公司都在寻找增量的服务机会和新商业模式。比如做版权去实现版权流通变现,又比如管理LP去协助募资。
对投资人和分析师来说,必须要对这类特定业务,极度熟悉才好了。
以上这些分析,主要解决SAAS工具价值公式中的这个部分,《如何分析上市公司》里对行业的分析,也可以放到这里:
一般来说,更为泛用的SAAS工具潜在客群更大,业务强结合的SAAS工具模块采购更多。
特别提一下占有率的问题,很多人会忽略:
中国企业的甲方生态分析,是研究占有率的核心。有的行业,区域服务属性极强;有的行业山头现象明显(不用竞对供应商);有的行业非常喜欢做到最后把供应商踢开自己做;有的行业完全不存在垄断的可能。
这需要对SAAS工具服务的对象进行非常细致的调查,和对赛道中甲方的更深入分析。
比如:
有些朋友问我怎么看钉钉、企业微信、飞书最后谁会赢。我个人的判断是谁也不可能全赢,因为这类全案企业办公服务平台和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直接相关,由于中国的企业管理不太可能实现整齐划一的模式(重制度的、重产品的、重销售的,等等等等),最后谁也不可能全赢。
又比如说有些朋友问我,服务地产的SAAS工具应该有哪些特征。更多的特征不讲,有一点必须做到——不站队。至于原因,多和几个开发商聊聊,多看看老板们的各类访谈就知道了。
本文是科普,所以无法继续深入,一个建议是,投资者和分析师日常花了太多时间和目标公司沟通。一定要忘掉这个SAAS工具给我们的解决方案,彻底了解SAAS准备解决的行业痛点,现在实操中是怎么做的。
SAAS行业赛车分析方法:
好的SAAS工具赛道为公司的成长或者转型提供了更好的机会,但是面对同样的行业价值,不同公司与产品的打法也造就了用户拓展、收入增长、粘性等显著的不同。在这里,我个人使用的方法是——受益者分析,对各类分析的指标、定性判断进行串联。
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面对一个行业客户普遍存在的痛点,将其转化为实际签约客户、获得实质性的订单,必须要对目标客群的决策过程极为熟悉,受益者分析为这一过程提供了更为细致的框架。在实际调研中,也要对SAAS工具客户涉及到的相关潜在受益者进行极度深入的访谈与思考。
企业端的购买行为是极为理智的,在To C行业我们观察到各类无法解释的购买行为,可以归结为非理性、情绪、冲动。To B行业所有,似乎没有例外,采购都有背后的逻辑,如果我们发现有些企业采购SAAS无法进行解释,一定是我们的分析出现了疏漏。
在一次企业的决策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参与者:
发起者——执行者——使用者;每一个环节是否通过SAAS工具获得收益,是“赛车”们能否在赛道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很好理解,即使价格、性能再高,一辆F1显然在拉力赛中毫无作为。
实际分析中,这里先放几个结论:
只有发起者获益——甲方的纯面子工程;
只有执行者获益——纯粹制造贪污或利益输送;
只有使用者获益——极弱的采购动机;
1) 发起者
发起者的作为源头,是采购SAAS工具的动议者。一般来说动议者更有可能是受益者,很难想象某个岗位会动念头采购一个对自己不利的产品,这里我们对发起者的分析主要是其受益的种类分析,其结论将直接影响一个产品的增长能力。
我们使用的指标是很多SAAS工具分析中常用的分类方法:
受益种类分析、发起者来源、见效速率。
一般来说,商业模式分析中,增收>提效> PR/GR/IR(品牌),发起者来源越多越好(甲方之间的裂变、自下而上的呼声、自上而下的指令等),见效越快越好。后两个指标很好理解,就不赘述了,主要说说受益种类分析:
企业运营过程中,大家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越是可以提供、明确、可量化、更短期减小的产品,发起者的采购意愿会更强。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认为增收类的SAAS工具更具爆发力。用你家产品ROI就是高、用你这个CRM转化率就是提升。当天见效、当周见效,你说发起者(老板、高管)掏不掏钱呢?
企业提效是很多公司发力方向,但是除非有明确的成本KPI或者能够明显将提效因素确认在具体部门,否则拿着SAAS的效果去“邀功”将是很难的事情。特别是当企业内部的管理与业务进行持续变更过程中,提效的归因难度会持续增加——降低续费难度。
PR/GR/IR(品牌)类动机,是很多人会忽略或者轻视的一类需求,其在甲方的ROI更难以量化。用传统商业模式举例子,礼品、企业杂志、宣传片永远存在市场机会。SAAS工具的一个坑是很多公司其实满足的是PR/GR/IR,但是包装成了更具价值的“赛车”,这需要分析者极度理解发起者诉求。
说多了比较损人品,就举一个例子吧——那些做花花绿绿、爆炸闪光效果大屏的……
发起者收益分析直接决定了一家SAAS公司在市场内自然增长的速率,和续费意愿。
2) 执行者
执行者包括实际付款部门、项目落地部门。在泛企业服务领域执行者的受益分析比较复杂,特别是大额采购或个性化极强的服务,执行者是否受益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执行者我们不考虑利益输送问题,很少存在正向收益,这里主要是考虑风险。
一个SAAS工具必须要具备,让执行者更低承担风险的特征,才是好产品、好生意。多见于专用型、与主营业务关联更强的赛道。
很多分析师和投资人会把落地这个环节忽略掉,认为这只是技术性操作,实际上落地过程分析极为重要。
得用相对长的时间去耐心了解一个项目的落地过程,这对习惯了见高端人士的分析师和投资人来说,是全新的挑战。
3) 使用者
使用者是产品价值实现的直接终端。
分析师和投资人会有一些认知上的问题,很难想象某些看似已经很傻瓜的功能在使用者眼中仍然门槛过高。
这里就更考验分析者获得使用者真实信息的能力了。
SAAS行业赛手分析方法:
SAAS行业的公司团队分析,看人的手法和很多行业也不没有不同。
我想强调的是这么一个问题,由于SAAS工具实现价值的最主要手法还是服务甲方,所以类似To C行业那种,天降神兵搞一个横空出世产品的现象,是不存在。
决策链上的发起者、执行者、使用者,除了老板以外终究是谋一份差事,所以他们需要理解他们的人,而不是像To C一样,教他们怎么生活、让他们猎奇的人。
5财报,以及LTV、CAC指标
最后我们终于来到了大量网络文章覆盖的数据、指标上。熟悉的朋友知道,我习惯把重点放在一些互联网内容搜不到的部分,这里也不多做解释了,专业网站上有很多讨论了。
SAAS行业、软件行业都有很多文章提到如何对各类财务指标进行应用了,不再赘述。
LTV、CAC的计算也有很多分析。
想强调的是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根据我们本次探讨的问题——从SAAS甲方采购角度,进行过深入调研。我们对LTV、CAC指标的分析很有可能是有误的。
比如,有些行业的LTV会随着你的客户数量增加而不断提升的,这个时候可能暂时低于3的LTV/CAC就可以忍受;
再比如有的行业LTV的实现非常依赖于咨询能力——即使包装成SAAS,本质还是强咨询的某些行业,如果市场上没有足够的资讯类人才,LTV会随着客户数提升而下降。
还比如某些产品在销售过程中越来越难(比如创新性工具肯定是从愿意创新的甲方入手,越到后面因为行业原因越难卖),CAC会增加;
有些行业的甲方对口碑极为重视,CAC会逐渐下降。
所以,分析虽然追求的是大道至简,但是没有对SAAS甲方深入了解过,某些所谓用几个指标就能分析明白一个行业的方法。
不叫简化,叫简陋。
和大家共同学习,祝工作顺利。
欢迎关注我,公众号:家哥的小黑屋。经常积攒够了素材或者来了好想法,就来这么一篇。
上一篇:如何制定网络游戏的营销策略?
- 如何分析SaaS工具公司(5000字,尽力而为) 发布于:
- 如何制定网络游戏的营销策略? 发布于:
- 营销网站建设应注意哪些原则? 发布于:
- 数字营销和社会营销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发布于:
- 互联网运营的工具是什么? 发布于:
- 在网络推广中有哪些有用的工作技巧? 发布于: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