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营销

在2019年中央电视台3月15日的晚会上,你想曝光哪些公司、产品和服务?

2022-02-21 09:05:28

  我觉得,单个公司单个品牌的没有意思

  要爆就爆整个行业模式,今天我来爆一下流量明星的一整套造假模式和背后商业模型

  其实在之前的文章中,我简单的用吴京老师的微博数据建立了一个真实参考系,设为一京,以此来印证流量明星的数据有多么夸张。显然,大家都被500京的数据给惊呆了。

  但是,为什么会刷这么高,很多人可能就不知道了

  1 买星星的人

  首先,大家最大的问题应该都是“为什么流量粉丝要辛辛苦苦刷数据呢?刷数据有什么用呢?直接刷票房不行吗?”

  答案其实非常简单,因为电影票是明码标价。想刷票房就要实打实的买票。

  而流量明星,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真实粉丝。

  所以流量明星,刷不动票房。

  但更关键的在于,因为电影票明码标价,所以刷票房粉头是很难有提成的

  粉头们自然就不太愿意去组织粉丝刷票房。

  难道不刷票房刷别的,就有提成了?

  嗯,没错,下面,就是见证各路操作的时刻了。

  当年可能有很多人还记得~王俊凯十八岁生日,粉丝们豪气冲天的买下十八颗星星的壮举。

  这个新闻当时也算是轰动一时了。大家普遍感觉是,粉丝真的是壕呀,不但有钱,还有路子,能去买星星。

  但是呢,我去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

  哎呀~原来小行星命名,这么便宜呀,只要19美元,你也能命名你的星星哦

  考虑到英语不太方便,我还为大家准备了中文版

  只要268,星星带回家,十八颗星星一次购买还送优惠券

  4500元,一部手机不到的钱,十八颗星星带回家~~~

  还有当年的千万包轻轨~

  实际上,我去查了一下真实价格是~15W左右

  就算按报道所说~包一个月,也只要450W呀~这剩下的550W~就这么消失了嗯嗯

  所以,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流量粉们不去刷票房?因为电影票明码标价,粉丝的组织者们(粉头)拿不到提成,就不太喜欢带着粉丝去干。最多也就买一两张锁锁场来帮偶像的电影抢排片。

  而大家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各路应援中,粉头找的,永远都是买星星,包地铁这样信息不对称非常严重的商品。然后报高价格,让粉丝们集资,赚取差价。

  当然如今粉丝圈已经正规多了,都开始正规化的集资,做公益,当年4500买星星的神奇操作已经难以再复制~

  但还是存在很多利润点,比如之前娱乐资本论的报道

  粉圈名言~粉头混的好,别墅靠着海

  2 买热搜的人

  但是,可能又有人要问了,粉头们出于利益关系不想刷票房,那么流量明星的经纪公司,为什么也不刷票房要来刷数据呢?

  这里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了

  传统明星真正的赚钱大头,其实不是作品,而是靠作品成名后的商业广告

  这一点在梅西等足球运动员身上尤为明显。没有人会觉得他们靠世界杯奖金赚钱吧。

  于是,就有聪明人开始思考了,如果有一天,我不需要作品,能直接成名接广告呢?

  我为什么还要在意我的作品呢?

  有人说,这可能吗?

  可能,2005的第二届超女,李宇春等人的成名案例就让很多人发现了这个模式。

  如果我能直接通告选秀等方式直接成名,我确实不需要有作品也能直接接广告

  在如今,这个方式有了更为直接的办法,买热搜

  这个图是人民日报搜集的价格,热搜前十的最新市场价为4W

  听起来是不是一个很高的价格?

  但你仔细算一下:4Wx365=1460W 我买上一年的热搜,也就1400W

  相比电影~这简直是零花钱

  比如流浪地球,总投资达到了3亿2千万,零头都能买一年的热搜

  而收益呢?假设流浪总票房55亿,那么去掉发行和基金等费用,投资方能分到其中的32.7%,也就是17.9亿。吴京投资6000万,占总投资的18.7%,那么最终净赚2.7亿。导演郭帆则为1.27亿

  听起来是不少,但问题在于,流浪地球2017年5月开拍。。。拍了近2年。

  所以,尽管大家都对郭导空手套战狼的故事津津乐道,但实际郭导折算后的单年收益~也就6000W。注意~这可是冒着无限风险砸锅卖铁,最后还要从地狱模式贺岁档里杀出来才拿到的。

  而相比之下的热搜路线呢?

  靠热搜造出一个明星,只要能接到几个千万级大广告,也能有这么高的收益。

  这个风险,可是小的多了。重点是门槛低,启动杠杆甚至并不需要一千万。因为你投放几个月,看见效果差是可以直接放弃的。完全可以几个鲜肉一起推然后找效果最好的继续下力度,以此将风险降到最低。

  成龙李小龙难找,小鲜肉可是一捞一大把。

  你们感觉超花钱的流量模式,相比慢工出细活的传统模式,其实明明是更省钱,风险更低,见效更快的

  这便是流量明星成为资本宠儿的原因

  甚至如果加快流水线运转,将这一年的热搜,集中到3个月去呢?每天4个热搜的力度推小鲜肉,启动速度是不是就更加快了?爆发力是不是更强了?

  很多人是不是感觉到了熟悉的节奏?

  这就是现在各种流量明星的核心模式。

  为什么会有你从没听过的人突然一下占据热搜?

  为什么会有作品都没有的人看起来很火?

  为什么会有源源不断的小鲜肉不断冒出?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粉丝猛刷数据?

  一切的疑问都源自与此。

  世界上可能会有无缘无故的爱,也可能会有无缘无故的恨,

  但唯独不会有无缘无故的热搜!!!

  对于流量明星来说,作品仅仅是热搜的代替品~

  拍出好电影最好,能堂堂正正靠着作品增加名气

  拍不出好电影呢?反正还有热搜

  总之,只要我保持知名度,我就能通过广告盈利。

  关键在于,如何在短的热度时间内尽可能多的代言和节目。

  这,也是各路抠图流明星,替身流明星出现的原因了。

  刷票房要一两亿,刷热搜却只要少的多的钱就能营造出比电影大卖还好的效果,你觉得经纪公司,会如何选择呢?

  3 买广告的人

  但是,很多人的问题又诞生了,这样靠热搜成名的流量明星,没有真正的知名度,也有商业价值嘛?商家居然会真的买账?

  事实是,有的。

  在揭开答案之前,我要先和大家科普一个商业思维

  前年,互联网行业有一个经典的案例,厦门系统招标,

  想想当时情景

  联通:3百万我就能做!

  纵横:我只要290万!哼

  电信:一群弱鸡,我只要170万!!

  腾讯:0.01元

  众人:?????

  这就是商业里的降维打击,当年打车软件刚火,大家都在拼推广能力,怎么去做司机工作。 然后腾讯和阿里进来了,直接红包补贴,你4元我5元,一路加到11元多 然后众多小公司陷入思考 “你们补贴这么高,怎么赚钱呢?亏本的呀?不合逻辑啊”

  结果阿里和腾讯表示: “嗯,打车软件确实是亏本的,问题是我推打车软件的时候,能顺带推我的微信支付。微信支付本身也要10元一个用户,打车软件就当白送的了”

  从打车战争的红包补贴战开始,中国互联网正式进入了代理人战争时代,BAT可以靠着庞大的体系,扶持起代理人对整个新兴市场完成清盘,打车,快车,共享单车,莫不如此。 上图的云内容营销,也只是其中一景。腾讯的业务逻辑和别人完全不同,所以别人怎么算成本也无法理解0.01的价格。

  流量明星的商业模式对传统影星也是一种降维打击。

  某电影邀请我们的达康书记参演,只是收获了这么一名敬业的演员。

  但如果邀请的是小鲜肉呢?他自己会帮你搞定微博热度,去各个综艺节目上刷起存在感,还有一大群有组织的粉丝组织去各个地方刷流量,帮你做口碑,拉人来看,甚至电影质量不行时,他们还能组织起人去锁场抢排片。

  全方位立体化无死角服务,付费高一点,是不是也挺正常?

  — — 至于演员,其实算是附送的

  制作方真正为之付费的,是流量明星背后的整个营销团队

  所以相信很多人也理解了,为何许多明星那么在意微博上热度甚至要疯狂控评了,因为本质上,他们并不是靠作品立足,而是靠的这些网上热度所体现的营销能力来立足娱乐圈的所以早年演员是角色被大家记下,而现在的只是演员被记得,角色却不知道,这太正常了你就理解为大家都记住了“蔡徐坤广告公司”“鹿晗水军机构”“热巴传播会社”

  实际上,如果你的作品本身质量不咋地,也是捞钱的应付之做,那么请一个老戏骨能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这钱,还真的不如花到流量身上来的有效果。

  天价片酬这事,没有谁是傻子

  4 流量时代

  靠热搜成名,靠热搜接广告,靠天天热搜的营销能力接作品,流量明星的闭环,就这样完成了

  但可能有人会疑问,这个模式,能持久吗?即便靠着出色的营销能力接到作品

  科你最终做出的作品质量不好,怎么能让大家接受呢?不还是得扑街吗?

  说的没错,但答案也很简单— — 靠热搜让用户接受就行了

  怎么接受呢?

  事实对你有利就讲事实,法律对你有利就讲法律,事实和法律对你都不利你就拍桌子。”

  刷流量就是拍桌子。

  直接把作品数据刷炸,然后配合天天热搜安利大家这个作品好,不就行了?

  大家天天看见,总会有人去看的

  别的作品是比我好,但我们刷数据强,网上的曝光都是我们,他们就算真的好,知道的也有限

  你们觉得声音被埋没了也想刷?那好呗,大家一起刷嘛

  不拼作品拼刷流量,我最喜欢了,这可是我们拿手好戏。

  掀翻桌子,大水漫灌,我们是量产的流量明星,电视剧是随便做做的,3个月就能拍5部,卖出一部就血赚,你们的大影帝,大投资作品,敢和我们赌吗?

  20%的利润,资本会蠢蠢欲动;100%的利润,资本敢于冒绞首的危险;

  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甚至能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拍个烂剧算什么?

  于是~所有资本都放弃了精细制作,一起走低风险快赚钱的流量模式。

  这,就是前两年流量时代的原因所在。

  老一代戏骨们,也就此被时代的车轮抛下。甚至有人吐槽,接不到戏只能去演话剧。

  这个模式唯一怕的,是现象级的好作品,因为大家一起烂,作品都能卖的出去。

  而一旦有一个人不愿烂了,则会通吃所有有追求的观众

  为什么吴京那么被人恨,因为他打破了资本的默契。

  但世界上的捷径,走多了,就变成了大道。

  当所有人都在苦苦拍电影时,买个热搜,加上粉丝组织一阵刷就是成名捷径,甚至可能慢慢成为真正的明星。(比如TFBOY后期确实开始产出作品了)

  但当所有人都在买热搜呢?

  数据膨胀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流量明星的生存周期也开始压缩了。

  田园时代的追星,只要偶尔去偶像微博下点个赞就行,

  后来,就变成看见微博必然转赞评,

  再后来,每次非得转个十次八次才行

  再到最后,只能开机器人去刷了

  如今的粉丝,已经堪称是每天在微博打卡上班了~~~

  商家也开始更加严厉的要求数据,甚至不乏明星亲自下场要粉丝们赶紧做数据的。

  很多粉丝天真的觉得,自己肯为偶像大把花钱,做数据,就能让他更受商家和影视圈编导的欢迎,这个偶像明星的事业前途,就能更加顺利,成为未来的天皇巨星

  NONONO

  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他们根本成不了天皇巨星

  他们的极限就是这一刻了,目的就是快速收割你们,顺带让你们去做免费劳动力刷数据~

  5 追梦的人

  至此,很多人应该理解我之前说的那句话

  — — 那些花千万片酬给小鲜肉的资本,从来不傻

  — — 倒是跟风追星的你,比较傻

  不论买星星的粉头,买热搜的公司,还是买广告的商家,他们都不傻,

  只有追梦的你,是这场游戏里唯一的输家

  因为梦想,是买不到的。

  — —偶像的最初寓意便是:我梦想能成为和你一样的人

  当整个国家的所有明星偶像,都是靠着热搜成名,没有一个能拿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和能力时

  这个国家的文化,是会迎来崩塌的,这一代人,也可能会是空虚的一代。

  很多年后,他们回忆起青春,那里没有七里香,也没有半兽人,他们早忘了曾经爱过的李荣浩,东方神起,也忘记了自己曾经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追逐星星的光芒 转眼都飘散如烟